發布時間:2017-08-20 瀏覽次數:1214
日前,中國纖維檢驗局發布《2016年桑蠶干繭質量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桑蠶干繭全國平均質量為4.28A3261Ⅱ,近年桑蠶干繭綜合質量基本保持穩定。但根據公證檢驗結果推算,2016年可生產高端精品絲的蠶繭原料非常有限,我國優質蠶繭原料供應質量“短板”問題日益突出。
據統計,2016年全國桑蠶鮮繭產量62.41萬噸(折合干繭約25萬噸),公證檢驗涉及13個省55個地市的113個縣;受檢企業總數117家,公證檢驗總量67212.3噸,同比增加3990.2噸,受檢率(占產量比)26.9%,同比增加1.83個百分點,受檢桑蠶干繭經濟價值逾62億元。
來自公證檢驗的統計顯示,2016年桑蠶干繭全國平均質量為4.28A3261Ⅱ,同比小幅下降。近5年質量數據統計結果表明,全國桑蠶干繭綜合質量基本保持穩定,但上車繭率、出絲率和絲等級存在波動下行趨勢。
根據公證檢驗結果推算,2016年可生產5A級及以上生絲的干繭原料僅占一成左右,能夠滿足和供應愛馬仕、巴布瑞等國際一線品牌所需的6A級以上原料更是寥寥無幾,占比不足1%,高端精品絲產量逐年下降與蠶繭原料的低質供給關系密切,我國優質蠶繭原料供應質量“短板”問題日益突出。
報告對形成“短板”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報告認為,首先蠶農收益預期逐年降低是導致蠶繭原料供應質量不足的重要原因。在繭絲綢產業鏈中,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等各個環節生產要素成本逐年提高,蠶繭生產又是繭絲綢產業振興的關鍵環節,受絲綢產品外貿出口不振、內需拉動不足,加之國內技術改造、產業轉型升級不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近年來蠶繭價格呈現震蕩波動上行趨勢,但仍不足以抵消人工和農資成本上升幅度。因此,無論是中東部傳統產區還是西部重點產區的蠶農種桑養蠶預期收益逐年降低,蠶繭生產者及加工者積極性嚴重受挫。
其次,優良新品種繁育推廣步伐緩慢。目前,我國無論中東部還是西部產區飼養的蠶品種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期審定并推廣使用的。優良品種繁育推廣步伐緩慢,蠶農對新品種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不高,過分注重和依賴強健性、多絲量品種的選育飼養,未兼顧考慮絲等級和纖度指標優良品種的選育飼養,對我國繭絲綢產品向高品質發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再次,中東部傳統產區質量滑坡和西部重要產區質量提升乏力。浙江省作為我國傳統蠶繭產區,2016年蠶繭產量位列全國第五位,其質量下降明顯。與此同時,廣西作為我國最大產區,近5年質量水平陷入停滯狀態。近年來,蠶繭資源供不應求,由于蠶繭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生產成本逐年上升,造成東部產區“棄如敝履”,西部產區“看天吃飯”的不良現狀,同時也導致市場出現了舍質逐量的惡性循環。
最后,蠶繭生產加工管理工作弱化也是導致蠶繭質量不高的原因。由于繅絲生產能力過剩,造成蠶繭原料供應不足,市場競爭逐年加劇,鮮繭收購和干繭交易價格逐年抬升,部分地區的蠶繭生產和加工者在設施設備、技術標準、專業人員、檢測儀器等質量保證基礎能力方面存在嚴重弱化,甚至缺失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報告建議,要在全國蠶繭主產區引導建設現代化的生態蠶桑基地,大規模推進高標準桑園建設,提升標準化種養水平,多措并舉提高蠶農經濟收益,提振生產信心;要加快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工作,提高蠶繭源頭質量;大力推廣農場式工廠化養蠶模式,有效提高主產區蠶繭生產質量;加強相關國家標準宣貫實施和監督檢查,嚴格落實繭絲綢產品生產、經營、檢測、監管等各環節的質量責任。